好的數據文案為何能夠打動消費者的內心 讓消費者買買買?
數字除了是一種符號,客觀準確,更是一種語言,可以達到多種表達效果。
比如杜蕾斯的經典文案,用數字描述價格對比后,簡直是扎心:
養活一個孩子需要XXX美元,而一個杜蕾斯避孕套僅僅只要2.5美元。
數據是我們經常鼓勵在文案中要多用的,因為數據傳遞信息簡單直接,而且具象準確,給人感覺可信度高,且沖擊力更強。
比如支付寶十周年《賬單日記》那段文案,當時真的只看過一次,就印象深刻,很溫暖很真實也很信任的感覺。
這其中,數據的運用應該起到了不小的作用。
2004年,畢業了,新開始。
支付寶最大支出是職業裝,
現在看起來真的很裝。
06年,3次相親失敗,
3次支付寶退款成功。
慢慢明白,戀愛跟酒量一樣,都需要練習。
09年,12%的支出是電影票,
都是兩張連號。全年水電費有人代付。
2012年,看到26筆手機支付賬單,
就知道忘帶了26次錢包,
點了26次深夜加班餐。
2013年,數學23分的我,
終于學會理財了,謝謝啊,余額寶。
2014年4月29日,收到一筆情感轉賬,
是他上交的第一個月生活費。
每一份賬單,都是你的日記。
十年,三億人的賬單算得清,
美好的改變,算不清。
不過,數據雖然給人的感覺很靠譜,但其實同樣是可以在數據的基礎上變換文案說法,馬上就能進一步影響人們的決策。
雖然事實不變,但卻能改變人的心理主觀判斷。
比如你可以改造抽象數據,讓數據更具體形象,雖然本質差不多,但傳達出去的信息千差萬別。
比如 “增長了36.7%” 不如 “增長幅度超過了三分之一”、“增長了98%" 不如寫成 “幾乎翻番”。
比如你可以用比率來代替龐大的數據。不要說 “58,013,261名美國司機中,有14,654,231人駕駛的是進口車”,而要說 “平均4名美國司機中,就有1人駕駛進口車”。
也可以提供一個參照對象,馬上就讓人從摸不著頭緒到直擊內心。
比如,亞利桑那州每年的地下水透支量達到了250萬英畝一英尺。這個看著就有點懵逼,如果我們換個說法馬上就不一樣了——
亞利桑那州每年的地下水透支量足夠讓整個紐約浸泡在11英尺深的大水里。
還可以切換一個視角去說,讓人從理性變成不那么理性。
比如足球比賽,如果你要想夸自己隊牛,你可以說 “2勝1平”,但其實你也完全可以說 “連續3場不敗” 。
還有一種情況,就是你會發現很多商家在降價促銷時,有的時候用實際優惠金額來展示,比如立減500元;有的時候他們又用百分比折扣來展示優惠,比如降價40%(打6折)。
這其實也是同一個數據,只是改變一種說法。
促銷降價文案寫法有一個 “100法則”:
當你的原價高于100時,用實際優惠金額來展示。比如原價10000元,“立減2000元” 就比 “降價20%(8折)” 誘人。
而當你的原價低于100時,用百分比折扣來展示。比如原價10元,“降價50%(5折)” 就比 “立減5元” 得勁。
算一下就知道,優惠是一樣的,但產生的價格認知確實是不一樣,最終給人的主觀感覺也不一樣,帶來的促銷結果自然就不一樣。
好了,這里只是管中窺豹,談了一點個人的感受,文案的確可以影響人的心理感受,但請記住文案不是忽悠人,只是讓產品多一些機會。